学工/ Survey

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赴内蒙古自治区看非遗刺绣助力脱贫攻坚,“绣”出美好画卷

2023年10月25日 16:39  点击:[]

项目名称:内蒙古地区民族刺绣的传承与创新

立项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指导教师:苏日娜、乌云毕力格

项目成员:包凯瑞 舒迪 安格拉玛 胡热 何璟 多丽雅 乌日雅 乌英嘎

(图为团队在车间合影)


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扶贫的重头戏,逐步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了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元以上,500余名绣工人均累计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9年,科右中旗成功举办万人刺绣大会,举办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被命名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之乡”和“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传承保护基地”。

2023年8月5日至12日,中央民族大学“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由我院苏日娜老师和乌云毕力格老师带领的7名来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前往内蒙古科右中旗文化和旅游局、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车间、蒙古族刺绣展示厅、兴安盟白嘎力职业技术学校、巴彦呼舒第六中学、科右中旗二龙屯和兴龙屯等地进行走访座谈。

(调研团在脱贫攻坚车间)

(调研团在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培训学校)

(调研团在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博物馆)

(团队在巴彦呼舒第六中学参观刺绣社团)

团队聚焦科右中旗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结合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保护、“非遗进校园”情况以及“非遗+脱贫”蒙古族刺绣产业化过程及成果等内容,与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一对一入户调查。调研期间,共访问包括“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女士、科右中旗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股相关负责人,以及蒙古族刺绣传承人、绣工、巴彦呼舒第六中学教师合计19人次,全面了解了科右中旗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非遗传承与保护情况以及蒙古族刺绣产业化情况。

(团队在科右中旗兴龙屯进行入户调查)

(团队在脱贫攻坚车间进行实践交流)

团队通过对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各个环节的绣工、传承人、刺绣商人、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访谈,结合在科右中旗开展的蒙古族刺绣传承人保护、蒙古族刺绣进校园与蒙古族刺绣产业化保护现状的调查,梳理了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总结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再生背后的国家力量、地方习俗、民间力量、市场渗入等元素的复杂互动。通过此次调研,团队进一步认识到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明白了传统技艺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与各类组织合作,为其不断注入新活力。而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再生不仅仅需要传承人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团队与白晶莹主席、一级绣娘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青年应牢记嘱托,不负韶华,以青春之我传非遗文化,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进取精神肩负新时代担当。用青春力量和青春智慧焕新非遗传承,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调研团队|供稿

李银珠 李智贤|校对

崔艺璇|初审

仁乃杰|复审

袁辰霞|终审



下一条:行以求知,共建边疆|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随调研团一起赴甘南追光逐“影”,寻星空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