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薪火,在民大课堂点燃
一份坚守,向祖国四方蔓延
这个夏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子组建多支实践团踏上了一段特殊的寻根之旅。他们跨越万里河山,从北疆雪原到西南边陲,用脚步丈量信仰,用青春点燃梦想,追寻着学长学姐们服务国家边疆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奋斗足迹。
在贵州省从江县,2016级院友杨宇用《语言调查》课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搭建起与各民族同胞沟通的桥梁;在内蒙古根河,2014级院友萨仁其木格以“想真做为民服务的事”的初心,在“冰雪冷极”温暖着残障人士的心;在新疆阿勒泰,2004级院友加娜尔古丽·别肯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让党的政策深入寻常百姓家……
这些动人的故事,共同勾勒出少语人“扎根地方、服务基层”的群体画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将学院“团结·进步”的院训精神书写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要让所学成为服务的底气,若想来边疆,就一定要沉下心、扑下身,真正把根扎进这片土地。”院友加娜尔古丽·别肯的这番话,道出了所有院友扎根基层的共同心声。
在贵州省从江县,院友杨宇将所学运用于基层工作,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曾参军两年,退伍后回到家乡,在县委办公室与驻村岗位间转换角色,用真心与实干赢得村民信任,积极推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让政策落地更有温度。
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院友萨仁其木格坚守在祖国北疆的“冷极”,用热情融化冰雪,用服务温暖人心。“真想做为民服务的事”这一朴素的初心,支撑她在基层岗位持续深耕,将“团结·进步”的院训精神化作边疆服务的生动实践。
担当:用专业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
学院学子的担当,体现在运用专业所长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2001级院友王乌格登用话筒传递党的声音,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18年来,她制作的惠民政策解读节目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讲述的民族团结故事感染了万千观众。
在内蒙古文联,2009级院友斯日古冷以文学知识赋能民族团结。她联合鲁迅文学院开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网络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融入文学创作,用文化的力量促进“三交”、增强认同。

传承:精神火炬在接力中生生不息
8月23日,实践团云端访谈了院友中国社会科学院邓敏文研究员。从少语学生到学界专家,邓老师分享了自己参与侗族大歌申遗的经历,并寄语青年学子要“一专多能、拓宽视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还成功连线了杨亚军、朱玉宾、沙万富、李彬彬、金万丽、郑皓月等多位院友,他们中,有人深耕民族教育,有人致力文化传承,有人扎根基层建设……虽然岗位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带着同样的“团结进步”印记,秉持着一致的信念,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散发自己的光与热。
金万丽,2017年从少语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为一名扎根边疆基层公务员。2018年3月,她主动请缨赴当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9月,她又转战山区贫困乡镇进行挂职锻炼,全身心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她既是脱贫政策的“践行者”,也是脱贫故事的一线“战斗员”和“宣传员”。两年多的时间里,她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边疆脱贫的发展进程,也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蜕变。未来,她将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个人之奉献,助力国家之发展。
李彬彬,我院2015届毕业生,2018年至2019年,她主动请缨前往四川凉山州最偏远的木里县驻村帮扶,在白草坪村奋战扶贫、脱贫事业。两年的扶贫岁月里,她历经高山落石、车祸惊险、疾病手术、雨季封路、森林大火等重重考验,但她从未退缩。这些经历更深沉地夯实了她对这片土地和群众的热爱与责任。

“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本次院友访谈不仅是一次职业经验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传承。优秀院友们用实际行动为学弟学妹树立了“可学可做”的榜样,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少语学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国家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中,续写“同心筑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