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推普实践团的身影,遍布贵州榕江的绿茵场、新疆墨玉的葡萄园和云南怒江的峡谷深处。他们带着“语同音、人同心、兴乡村”的信念,用国家通用语言搭建桥梁,让乡村振兴的故事在不同地域绽放同样的光辉。
贵州榕江 从“误会”到“共鸣”的绿茵叙事
“救援队以为我们是诈骗的!”在贵州榕江月寨村,侗族嬢嬢们捧着赶制的鞋垫,红着眼眶说起抗洪救灾时的插曲——因普通话不标准,给外地救援队送盒饭竟被拒之门外。这样的经历让实践团深刻感知到推普是拆除心墙的重要工具,要让善意无阻碍流动,让榕江的温暖被更多人稳稳接住。
正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悟,同学们将推普的决心化为扎实的行动。推普的画卷,在榕江的青山绿水间迤逦展开。第一笔,落在车民小学的课堂上,那是“绕唇、颤唇”的口部操训练声,是孩子们齐诵《彩色的中国》时稚嫩而向往的朗朗读书声。第二笔,挥洒在月寨村的百香果园里,化身为队员们用普通话喊出的响亮号子——“榕江黄金百香果,来自大山的甜甜馈赠!”。浓墨重彩的一笔,则深深融入“村超”(榕江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沸腾的生活里:队员们的身影,活跃在呐喊助威的看台上,穿梭于搬运物资的村委会中,定格在央视频的镜头前。当万千心声汇成《团结就是力量》的雄壮歌声,语言便超越了交流的工具,成了心灵相通的澎湃载体。

新疆墨玉 笔墨茶香里的语言之根
在铁热克阿依拉村,普通话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它贯穿于孩子们手中的笔尖印迹、脸上的油墨色彩和朗读课文时的清脆笑声。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一起,在书法练习、京剧脸谱绘画和朗诵比赛互动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在游戏中听见中华民族共同的声音。他们用普通话认识万里河山,也用普通话,把民族自豪与认同悄悄刻进心间。
不远处的巴夏克其村,茶香袅袅。在茶厂,阿不都克依木正热情介绍着和田药茶。“我们探讨的不仅是茶叶的醇香,更是普通话如何像一座桥,例如桑皮纸、药茶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更广阔的世界看见。想要‘传下去’就得‘走出去’。”队员们深知,在这里,普通话是文化传承的钥匙,更是打开乡村经济大门的密码。

云南怒江 峡谷直播间里的推普新篇 防暑降温工作
在怒江峡谷,中年以上的村民多因地域限制普通话不好,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对外沟通带来很大困难。直到锦绣社区胡书记在一次讨论中偶然提到:“大家都会玩微信”,这句话顿时让团队成员们豁然开朗——既然微信如此普及,何不利用它来推广普通话学习?当晚,一场针对“前后鼻音辨析”的微信视频号直播就此展开。
线上创新之余,线下的校园也成为推广的重要阵地。在民族中学,一句“复辟不是pì,是bì!”引发学生们的惊呼:“原来我一直读错了!”实践团成员们从常见的误读词切入,不是为了苛求语音的完美,而是希望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感受普通话的音韵之美。
推普的脚步不止于校园,成员们更将课堂延伸至村寨,以当地村干部作为推普的“语言桥梁”,带领实践团挨家挨户走访。围坐在木桌旁,大家先用傈僳族方言唠起庄稼收成,欢声笑语间,话语则渐渐自然地转变为普通话:“唠唠家常,也教咱学点普通话本事!”就这样,普通话悄悄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了这座峡谷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的一句句、一声声满含希望的新回响。

语润山海,同心筑梦。在贵州榕江的百香果园、新疆墨玉的乡村课堂、云南怒江的云端直播间,推普的故事一直在发生……推普从不是消弭乡音,而是让中华民族在共同的声音之下实现同频共振,在共同话语之中实现心与心的联结。我院学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语言搭建心灵之桥,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写下了与时代同心同步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