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晚,由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协办的“区域国别学研究专题系列讲座”第二期在丰台校区日新楼414教室顺利举行。
本期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李花子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清代中朝边界史》的专题学术报告。讲座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崔鹤松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花子研究员以区域国别研究的跨学科视野,系统梳理了清代中朝边界的历史脉络。她从“传统边界”与“现代边界”的概念辨析入手,指出传统边界具有模糊性与自然性特征,而现代边界则源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形成的国际体系,强调主权明确与精确测绘。她进一步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与陆上邻国签订边界条约的历程,特别是1962年《中朝边界条约》及1964年《中朝边界议定书》的签订背景及其后续影响。
讲座内容聚焦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中朝边界划定。李老师结合多年在长白山地区的实地踏查与多语种文献研究,深入剖析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乌喇总管穆克登两次勘查长白山的背景、过程与历史意义。她详细阐述了穆克登立碑定界的经过,碑文“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成为中朝边界的重要历史标志。

李老师还就学界对穆克登定界性质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移碑说”和“图们江水源”等争议性问题提出了基于文献与实地考察的回应。李老师总结道,穆克登定界不仅为《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提供了实地依据,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中朝两国后来的边疆政策、中朝宗藩关系、朝鲜疆界意识、长白山认知变迁等方面产生多重影响。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讲座内容踊跃提问,李花子研究员对此作出了细致解答,引发了热烈讨论。崔鹤松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对讲座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讲座不仅深化了在座师生对中朝边界史的理解,更揭示了区域国别学连接历史与当下、促进文明互鉴的独特价值,为相关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贡献了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