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 Survey

对话出版行业校友:从专业优势到职业蓝海的破局之道

2025年04月29日 14:50  点击:[]

4 月 29 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职’引未来,共话‘研’途”就业辅导沙龙2025年第二期在明德楼 346 教室圆满举行。本期沙龙以《出版经历与就业方向的思考》为主题,特邀 2016 级硕士院友、贵州民族出版社资深编辑杨正辉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副院长王利萍主持,为学子们搭建起专业与职业对接的深度交流平台。

行业洞见:在文化传承中锚定职业坐标

作为深耕民族出版领域的青年骨干,杨正辉以自身从学术研究到出版实践的转型经历为切入点,揭开民族出版行业的独特魅力:“在纸张与文字的交响中,我们既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搭建者。”他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出版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 “双轨价值”—— 既能通过整理濒危文献、编译民族典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又能以多语种内容创作助力民族文化 “走出去”,在文化产业化浪潮中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成长的双向奔赴。

针对同学们普遍关心的择业困惑,杨正辉提出“先选行业,再定职业”的职业规划方法论,建议同学们优先选择发展稳健或新兴朝阳行业,结合自身性格与能力选择职业方向。如聚焦文化数字化、民族文创开发等新兴领域,将专业背景转化为“跨语言叙事”“跨文化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媒体融合的趋势中寻找创新支点。

思维碰撞:在时代变革中找准自我定位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AI 技术对出版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体制内与市场化岗位的选择逻辑”等热点问题提问。杨正辉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回应,技术浪潮会改变内容生产的工具,但优质内容的价值判断、文化传承的人文温度始终不可替代。他鼓励学子在职业选择时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时代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保持“战略定力”,既要以开阔视野拥抱数字化转型,掌握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跨界技能;又要坚守专业根脉,在民族语言保护、非遗活化等领域建立不可替代性。

专业赋能:从课堂到职场的能力生长之路

王利萍副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本次沙龙是学院“专业赋能就业”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我们将民族语言文字的深厚积淀,转化为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优势,就找到了打开多元职业场景的金钥匙。” 她寄语学子,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机遇中,少语学院学子肩负着重要使命,既要在文献整理、语言保护等“专业基本盘”上精耕细作,也要在文化创意、国际传播等“跨界新赛道”上主动破圈,以“一专多能”的复合素养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同向同行:构建校友协同育人生态圈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努力把 "就业辅导沙龙” 打造成常态化品牌活动,通过邀请不同领域的优秀校友分享行业经验,构建“在校生—毕业生—行业导师”的闭环式成长网络。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整合校友资源,在实习实践、项目孵化、职业规划等维度深化合作,助力每一位学子在“专业特色”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的交汇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星辰大海。


海来约珍|供稿

娄慧颖|供图

曲模彝曲|排版

李晨晨|校对

康跃南|初审

王利萍 仁乃杰|复审

袁辰霞|终审


上一条:我院在学校第三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取得佳绩
下一条:从研究生到职场人的思维转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第一期就业辅导沙龙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