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

中华文明 有字为证(7):率

发布时间:2023-07-11 作者: 分类:字理研究

率,其象形就是一根粗索,边上还带有毛刺。它不同于用丝线等编织成的细绳,而是粗大的麻绳、竹索,可用做车船的缆绳等。《说文解字》说它是带有长柄的捕鸟网,这显然与早期的字形不符。


甲骨文、金文的率


率(shuài),因此有牵引、导引之义,如率领、表率;又有粗糙之意,如草率。其字义显然跟“捕鸟网”没有关系。

率还读lǜ,用于比率。这个字义是怎么来的呢?我推测,绳索是由两股或两股以上的材料拧成的,率来自股与股之间的粗细之比。别看率有两个看似互不搭界的读音,其上古音的韵母是一样的——均在来部。

率(lǜ)的概念反映了定量分析。这一点在音律中表现得非常鲜明。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音律有五音、十二律。

五音是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现代音阶中的12356。古代当然也有七音,可以加上变徵、变宫,它俩就相当于4、7。

十二律则是黄钟、林钟、泰蔟、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

五音、十二率之间是有严格的比率的,并不是由我们的听觉来决定的。要是那样的话,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以宫为基调,假设这是一根81厘米的竹管所能发出的声音(也可以假设这是一段81厘米的弦所能弹出的声音),后面的四音是这么推出来的:

徵——81×2/3=54

商——54×4/3=72

羽——72×2/3=48

角——48×4/3=64。

有了这种严格的数字关系,在制作箫管或琴瑟的时候,就可以精准地确定笛孔的位置或弦的长度。

十二律分成六律和六吕两组,分属阴阳。

它们相互之间也有精确的比率。

注:422/3即42又2/3,下同。

如果将592039/2187再乘以4/3,其积将近80,差不多就回到了黄钟这个起点。


我们现在大致知道了,为什么能用曾侯乙编钟精确地敲出曲调。这一套编钟一共有65件,跨了5个8度。它们不是靠反复试验试出来的,更不是瞎猫碰死耗子碰出来的。

每一件钟可以看成由两片铜瓦合成,铜瓦的正面和两瓦结合部的侧棱,其刚度显然不一样,敲击出来的音高也不一样,神奇的是每一件钟,这两个部位敲击出来的音高都相差三度。

青铜的合金比例决定了编钟的音色、音质。这一点,《周礼·考工记》也有明确的说法:“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也就是说锡占整个合金的16%~17%。而作为武器的青铜器,锡的含量会高一些。

钟的各个部位尺寸的比例关系、长短厚薄、钟口的侈弇(张开和收敛)等,《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一节,也都有明确的说法。它还指出钟的形状与音质的关系:“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钟铸造成功后,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如研磨刮削。这对其音质音高的影响当然很小了。

显然五音十二律可以精准地指导乐器的制作,至于音律之间2/3、4/3的比率是怎么得来的,这是另一个课题了。

这些在《史记·律书》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律、率,上古也同音。有人认为,《律书》实际上就是《率书》,也有道理。当这种比率作为一种准则普遍推行,就是律了。

有人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太讲究精准,定性而不定量,凡事大差不差。持有这种认识的,只能代表你自己。


版权所有©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