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

中华文明 有字为证(5):铸

发布时间:2023-06-30 作者:叶昌元 分类:字理研究

铸,《说文解字》释为“销金”,就是将金属熔化。但这远远没有表达出铸造工艺的复杂。

早期铸造的器具就是青铜器,那时候还没有铁器。

大家应该见过向模板里面浇筑混凝土,等到混凝土凝固拆除模板,混凝土构件就形成了。

青铜器的铸造要比浇筑混凝土复杂得多。对于铸造工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相关资料,这里不做介绍。

从大篆可以看出:铸字上部有双手,将容器倒扣,代表将熔化的铜液倒出来;其中的金字指青铜;下部的皿代表将要制作的器皿;还剩下一个由反s形兜揽的部件,在此表音,它是畴的本字——现在的铸以寿表音,而寿的读音即来自这个“畴”(今天以寿表音的字,相互间读音差异较大,但这些字古音韵母都是相同的,均在幽部)。

与上图相比,这个“铸”少个金字。

更加简化的铸字,只包括两个部件:一个表音的“畴”,还有一个皿。

一件青铜器的铸造至少包含以下几个难点。

一是精确掌握青铜的配方,也就是主体的铜与铅、锡等金属的比例,这决定了器物的质量。

二是熔化青铜液,要将其加热到1200℃左右。

三是寻求合适的材料制范——盛青铜液的模具,既要耐高温,又不能变形,还需要在其内壁雕刻出器物所需的纹饰。

四是要保障器壁厚薄均匀。铸造器皿前,需要制作外范和内芯——这两者的间隙就是器型所占据的空间,因此要确保两者的相对位置不能跑偏。

图为春秋时期楚国铜禁和战国曾侯乙青铜尊盘,均用失蜡法铸造,样式与纹饰非常复杂,超乎想象。失蜡法是在模具里面用蜡(如蜂蜡)做出跟器物一模一样的形状,在浇注青铜液时,蜡在高温下挥发,从气孔里逸出,模膛里的蜡最终全被青铜液代替。此法最适合制作精巧的器物。

这座铜禁——放置酒杯的案子,约2500年前制造,长103厘米,宽46厘米,高近29厘米。这种大型器具的铸造难度更是惊人。何为禁?大概是提醒人们喝酒要节制,最好不喝。

青铜器铸造能上溯到什么时候呢?下图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夏朝中晚期的作品,距今近4000年了。这棵神树通高396厘米,分三段铸造,每一段有树干,有树枝,还有神鸟,造型已经非常复杂了。

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的发掘面积还不足2‰,出土文物已经惊艳全世界了,相信后面还有奇迹。

版权所有©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