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过,阳历和阴历的年周期有差值。阳历每年是365天多一点;而阴历呢,每个月是29天半,12个月是354天多一点。让这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又不至于一大一小,所以产生了闰月。
闰字是怎么来的呢?
按《礼记》,天子每个月要行告朔礼。以前帝王对“正朔”这件事非常重视,正是正月,一年之始;朔,是每月之始。行告朔礼,都在什么地方呢?每个月都在不同的宗庙:
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左个;
仲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大庙;
季春之月,天子居青阳右个;
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
仲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大庙;
季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右个;
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左个;
中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大庙;
孟秋之月,天子居总章右个;
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左个;
仲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大庙;
孟冬之月,天子居玄堂右个。
大同市在北魏明堂遗址处搞的假明堂
问题来了,闰月那个月天子居哪儿?
《礼记》没有说,《说文解字》说了:闰月,天子居门中。王在门里,就是闰。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礼记》成书于西汉,但说的都是先秦的事儿。说明闰月这个事,作为制度,那时已极端完备。
《左传·文公》里说:“于是闰三月,非礼也。”这一年是鲁文公元年,周襄王二十六年。为什么说“非礼”,后来有人评论,是因为搞错了。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闰月这种大事应该由天子来发布,而不是由诸侯来确定。这时候的周天子也已经懈怠了,该干的活不干。“非礼”的不光是鲁文公。
《史记》说黄帝“正闰余”,说明那时候就有闰月,但是无法详考。而文献上确切记载的鲁文公元年距今已经26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