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15日,第三届“三大史诗”与文学传统学术研讨会暨“三大史诗”传承艺人培训学术会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举行。来自西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50多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中华文学传统与三大史诗关系研究、中国三大史诗的文本化过程及其文本系统研究、中华多民族文学交融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等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我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作了以《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关键短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记录文本亟待抢救性建设》为题的主旨报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记录文本的重要性、民族地区非遗技艺记录文本亟待抢救性建设、解决方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
院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记录文本具有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作用,也关乎人类技术文明的延续与创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记录文本的整理与研究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关键短板,形势严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量非遗技艺以口传心授、零散手稿、影像片段等形式存在,系统性文字记录不足;二是很多非遗技艺传承人年事已高,若不抢救性记录,人走遗产技艺就随之消失,现有记录多由人类学学者或文化工作者完成,缺乏技艺持有者(传承人)自主书写,且专业人才匮乏;三是学术研究断层。要解决当前问题需要打破“重申报轻研究”的惯性,将非遗保护从“项目化运作”转向“知识体系构建”,只有建立完善的技艺记录文本体系,才能确保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被“技术性遗忘”,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目标。具体建议包括规范记录内容、统一记录标准、运用多种记录手段、培养专业记录人才、建立跨学科研究机制和政策突破等六方面。
曲木铁西院长的报告直指当前非遗保护的深层矛盾,提出以文本抢救为核心的系统性路径,为破解“技术性遗忘”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方向,呼应了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战略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