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主办的“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第十四期论坛”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赤峰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以及研究生共2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期论坛主题为“蒙古语语音学和音系学新发展”,会上共宣读了七篇学术报告。与会学者围绕语音学、音系学、韵律、感知、语料库建设、语音生理研究等议题开展了深度研讨。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乌日格喜乐图副研究员主持,内蒙古大学蒙古国研究中心主任白音门德教授致开幕辞。白音门德教授表示,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论坛从2016年春季开始已成功举办14期,期间广泛联系学界同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现已成为连接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方向各位学者的重要纽带。论坛应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扩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涵,为构建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知识体系而努力。同时,白音门德教授对论坛下一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充分发挥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科方面的带头作用,保证今后论坛的按期举办,春季论坛以宣读论文形式为主,秋季论坛以讲座形式进行。通过论坛不断地学习并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进步,拓展思维,从多视角进行研究。二、开办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相关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平台传播实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平台发布信息,关注学界最新研究动态。三、搜集国内外蒙古语实验语音学论文题目,建立学位论文题目索引数据库,供本学科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借鉴参考。四、开发实验语音学学科名词术语词典手机APP应用程序,以便学者同仁参考使用。最后,白音门德教授提议下一年度的论坛将以高层次培训班的形式进行,以期进一步提高论坛水平。
此次论坛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场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玉荣教授主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包桂兰、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敖敏、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杜兰作了学术报告。
包桂兰副教授以《关于国际音标蒙古语名称及其相关语音学术语问题》为题进行交流发言。该报告在对“2020年版蒙文版国际音标表”作了细微修改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以简明、准确的方式翻译国际音标名称的问题以及相关语音学术语问题进行了说明和阐述。她在报告中指出,国际音标是对语音进行识别和标记的符号系统,对于某个语言的学习或语音学及语言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国际音标表有其固定的内容、结构、字母名称及字体,包含了丰富的语音学及语言学理论和应用知识。
发言结束后,与会学者围绕国际音标蒙古语名称及其相关语音学术语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玉荣教授表示,国际音标的蒙古文翻译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提倡高校老师们在教学中广泛宣传和使用国际音标蒙古语名称,有力推进国际音标蒙古语名称标准化的普及和应用。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认为,该研究不仅仅是一项术语翻译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广而深的语音学内容。同时,她建议将此翻译表附上相关解释说明后发布于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让更多的相关领域学者和社会大众了解、学习和使用。
敖敏副教授以《基于PENTA模型的蒙古语词重调研究》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词重调是蒙古语韵律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热点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词重调研究主要借助声学分析法探索了各类声学参数与词重调的性质、位置和功能以及声学相关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虽然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还未探索出较为可靠的研究结果。究其原因,语音标注、声学参数和研究结果之间间接性地模糊对应以及尚未进行反式检验的“开环式研究”可能是原因之一。敖敏副教授通过对11000余蒙古语单词的语音数据(890个1-3音节词,4个发音人3次朗读)进行以音节为单位的标注(音节结构、音节个数、音节位置、元音类型和音高走势),利用PENTA语调模型将标注内容与词重调合成结果之间进行直接关联后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蒙古语单词重调模式属于多个语音特征相互制约、共同联合的复合型模式。在相同特征标注前提下合成词重调时音节越少合成效果越好。随着词内音节个数的增加,重调模式的变化受到更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一特征的标注无法满足音高走势,相关性数据下降、原始和合成音高走势之间的均平方根差逐渐增加。但不同的特征组合之后的叠加效应相互不同。(2)蒙古语单词“词干+词缀”的黏着语特点对词的整体重调模式没有影响。1-3音节词均呈现出了LHL模式,从词首开始逐渐抬高到达顶峰后下降至词末。新增词缀对词干的重调模式有局部影响。(3)词内部的音段层面的差异对词重调模式的整体走势没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她认为,蒙古语词重调相关的参数分析与借助客观评价手段的再次检验有机结合形成数据和客观检验相互制约的闭环研究的同时,打通语音层面和音系层面,联合声学、感知和认知来综合研究词重调问题可能更容易揭示蒙古语词重调的本质。
在讨论环节中,参会学者表示,以往的研究是以合成为目的,而该研究是将合成作为研究方法,以全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对词重调进行了研究,具有独到之处。此外,与会学者就合成语料、影响语调的声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讨论。
杜兰博士以《蒙古语元音听感实验研究》为题进行交流发言。她运用语音范畴感知实验范式,基于单念元音的实验语料,考察了同一共振峰维度上的元音之间的听感特征。通过听感实验,她得出以下结论:(1)各元音组所表现出的范畴化程度有所差异,将其范畴化程度可分为范畴感知、准范畴感知、低范畴感知和无范畴感知。(2)听感边界表现为固定值、动态值以及无边界三种。(3)共振峰分布模式与元音听感之间有密切联系。(4)[ɪ]-[ɛ]实验组未出现辨认边界,即两个辨认曲线没有出现交叉点这一结果对于[ɪ]和[ɛ]元音演变趋势的观点,即[ɪ]从独立的音位演变为[ɛ]的变体,最终与[ɛ]形成一体的音位功能的演变趋势提供了听感上的佐证。
在讨论环节中,参会人员围绕蒙古语紧元音[ɪ]以及圆唇元音的听感实验,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蒙古语的松紧元音对立属于音系问题,将松元音[i]和紧元音[ɪ]的实验结果与共时的音位演变以及传统语音学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作进一步深度解释。2.将被试按年龄段进行分组,考察不同年龄组的听感情况,应结合社会语言学与语音学进行研究。
下午场由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牧仁高娃老师和查娜老师主持,报告嘉宾有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澈力格尔、内蒙古赤峰学院副教授呼和额日格、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玉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哈斯其木格。四位发言嘉宾围绕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发言。
澈力格尔博士以《面向话轮的蒙古国蒙古语口语语料库的语音标注》为题进行学术报告。主要从归纳语料、制定元音和辅音的标注系统、音段切分与各层级标注、提取各类数据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面向话轮的蒙古国蒙古语口语语料库》的构建步骤。她在报告中提到,整理声音文件并转写成传统蒙古语和蒙古语语料库中使用的拉丁字母形式是语料标注的第一步。制定元音和辅音音素的标注细则是语料标注的关键步骤。因此,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将蒙古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词首短元音和非词首短元音)、长元音以及复合元音。将辅音分为擦音、塞音、塞擦音、颤音、鼻音和边音。最后,在加工语音标注库和提取各类数据过程中使用到的Praat脚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表示,利用Praat脚本进行音段切分与语料标注对语音语料库建设提供了便捷,可灵活利用脚本进行语料标注与数据提取,为语音实验工作节约时间成本,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与其他语料相比,自然口语语料标注较为复杂。在口语中,话轮长短不一,口语句子和书面语句子之间也有诸多不一致之处。因此,在口语语料标注中如何定义口语语料中的句子(或相应切分单位)尤为关键。2.从各层级的标注情况来看,语音到话轮的跨度较大,中间还应增加更多韵律层级的标注。3.在听音转写时,将副语言学信息标记齐全,以便后期进行语音标注时愈加清晰。
呼和额日格副教授以《东乡语音系归纳》为题进行交流发言。他指出,东乡语声学描写的成果多数集中发表于近十年,主要是用声学分析求证以往东乡语语音研究的结论,即先预设音系,后进行声学采样,对目标语言的音系进行复证或进一步描写。从音系学的角度看,先确定音位再进行声学描写有一定的便利性,获得的结论有利于解释音位地位较为清楚的语音。相反,先进行声学分析,后将所获得的所有元辅音进行音系归纳则较为繁琐。他采用“先确定音位,再进行声学描写”方法,基于“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和“东乡语语料库”,建构了东乡语音系,并进行了格式化描写。主要从元音音位、辅音音位、语流音变、区别性特征、音节结构以及超音段特征等六个方面总结了东乡语音系特点。他认为,(1)元音音位方面,东乡语的20个声学单元音可归纳成/ɐ/、/ə/、/i/、/o/、/u/五个固有元音音位和一个借入元音音位/ɝ/。22个声学复合元音可归纳成/əi/、/əu/、/ui/、/iɐ/、/iə/、/iu/、/ʊɐ/、/iɔ/、/uei/等9个复合元音音位。元音无长短对立。东乡语元音的音长和音强从低元音处向高元音依次递减。(2)辅音音位方面,31个声学辅音可归纳成8个塞音(/p/、/pʰ/、/t/、/tʰ/、/k/、/kʰ/、/q/、/qʰ/)、8个擦音(/s/、/ʂ/、/ʐ/、/ɕ/、/ɸ/、/χ/、/ʁ/、/h/)、6个塞擦音(/tʂ/、/tʂʰ/、/tɕ/、/tɕʰ/、/ts/、/tsʰ/)、2个鼻音(/n/、/m/)、1个边音(/l/)、1个闪音(/ɾ/)、2个近音(/j/和/w/)共28个辅音音位,其中有三个借入音位/ʐ/、/ts/和/tsʰ/。(3)语流音变方面,东乡语元音音变主要有清化、展唇化、同化、鼻化、脱落和复合元音单化;辅音音变包括清化、擦化、浊化和唇化,清化涉及[ʁ],擦化涉及[ɾ]和[tsʰ],浊化涉及[p],唇化涉及[p]前出现的[n]。(4)区别性特征方面,东乡语音段音位的区别特征有9对,即元音性/非元音性、辅音性/非辅音性、暂音性/延音性、糙音性/润音性、送气/不送气、鼻音性/口音性、集聚性/分散性、钝音性/锐音性、降音性/平音性。(5)音节结构方面,东乡语音节结构模板为(C)V(C),包括V、VC、CV、CVC 4种基本类型,CV音节占绝对优势,其次为CVC音节,东乡语音节以开音节为主。(6)超音段特征方面,东乡语词的音长、音强、音高基本落点在词末音节,合成词、部分名词、副词和词后缀接附加成分时,重音有前移现象。汉语借词受当地汉语方言影响,重音落点不稳定,主要受声调影响,音强落点倾向依次是,去声、平声、上声。音强落点受语境影响较大,音高落点最为稳定,与音长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可以认为东乡语的重音性质为音高重音。东乡语元音和谐仅存于词干中,派生词、合成词和借词不在其列。元音和谐主要是以舌位高低不同为基础的元音和谐,主要涉及中元音和低元音。单元音中,阳性元音为ɐ,阴性元音为ə和o,i和u为中性元音。复合元音性质由结尾段元音决定,uɐ、iɐ为阳性元音,iə为阴性元音,iu、ui、əu和əi为中性元音。
在讨论环节,大家围绕东乡语的元音区别性特征、高元音和[ʁ]的清化条件、辅音自然类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建议进一步深入探索东乡语的自然类、音变条件等问题。
玉荣教授以《现代蒙古语元音和谐的语音基础:实时磁共振成像分析》为题作交流发言。玉荣教授表示,该研究自2017年开始进行,至今共完成了三次实验。在该研究中,利用实时磁共振成像技术(MRI , real-tim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主要考察了蒙古语元音和谐中的“阴/松”“阳/紧”和谐元音的产生机理。通过测量三位发音人的(1)咽壁和舌根之间的距离(2)喉部高度(3)舌高等数据后得出,在东部蒙古语的元音和谐律中咽壁到舌根的距离(TR-C2)和舌高度(Tg)均为将元音分组成和谐音集的稳定指标,而舌背和喉高的程度则是不稳定的指标。由此,她认为,东部蒙古语的元音和谐律可以从舌根前伸动作的ATR和舌高来解释。
玉荣教授的这项基于MRI的语音研究图文并茂,实时磁共振成像的视频展示及其结论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学者们围绕实验过程、数据采集和解读、结论的得出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且对该实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认可。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该项研究是首次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国内蒙古语元音产生机理进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元音和谐的理论解释—以新巴尔虎土语元音和谐为例》的交流发言。她在报告中指出,元音和谐是音系理论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很多学者以其作为验证各种音系理论的试金石,试图解答其中的形成机制、运行规则和演变趋向。阿尔泰语系绝大多数语言都有元音和谐现象,其中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中东部方言土语的元音系统以及和谐规则基本相同,但在前高元音的可透性和晦暗性上正好相反,成为了音系学家们解释的目标。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有关元音和谐现象的研究现状和最近的理论著作,其次以蒙古语新巴尔虎土语元音系统为例,在自主音段音系学的理论框架内,对蒙古语元音和谐现象进行了解读,最后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元音和谐是音系规则,不仅仅是语音现象。(2)传统语言学研究中所说的阴阳和谐是舌根位置和谐,和谐的语音学基础为由舌根后缩动作导致的咽腔容积大小,可用[±RTR]特征进行表征,阳性元音为[+RTR]元音,阴性元音为[-RTR]元音。蒙古语元音和谐并不是基于舌位高度(或开口度)上的高低和谐。(3)舌根位置和谐是语素控制型和谐,[±RTR]特征是舌根语素的音系特征,通过投射和扩散赋值到元音上后,才成为元音携带的特征值。(4)前高元音i不是中性元音,是具有[-RTR]特征的阴性元音。i能够出现在阳性词非词首音节,主要是因为,阳性i元音的分化和消失等历时音变导致前高元音[±RTR]对立的消失。对于前高元音来讲,[±RTR]特征成了羡余特征。因此也导致母语人听感上的混淆,在非词首音节i和ɪ发生了绝对中和。(5)圆唇和谐是音段控制型和谐,只跟后低元音有关。蒙古语中的前高元音不能阻断圆唇和谐,但后高圆唇元音可以阻断圆唇和谐。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前高元音和后高圆唇元音都能够阻断圆唇和谐。其中的差异给圆唇和谐研究带来了理论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语言的音段结构、特征几何以及和谐规则,才能够解释这一现象。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蒙古语元音和谐的语音学基础问题,结合玉荣教授的报告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一致认为圆唇和谐的深度描写和对其背后音系机制的解读是元音和谐研究的难点,也是重点。
论坛闭幕式由内蒙古大学查娜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作了总结发言。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首先对七位学者的报告作了简要总结。她表示,本次会议的议题均为当前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以详实的数据和理论探讨,起到了启发思维、开阔视野的作用,在不同的层面推进和深化了蒙古语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研究。接着,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以“实验语音学的新发展,我们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面向实验语音学这一学科,从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研究目的以及研究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实验语音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展,从最新的研究情况来看,在接口研究(语音与句法接口、韵律与句法接口、语音和构词以及形态的接口、语音与语义接口)、语言接触中的语音研究、语言习得中的语音研究、病理语言学中的语音研究、情感语音研究、口头艺术形态中的语音实验、脑科学与语音研究等领域实验语音学都在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已取得一定成果。在研究深度方面,在声学层面的细化研究、感知研究、重新认识或深入认识人类语言的语音表层、从语音到音系、语音共时和历时的结合、从实验推理演变等方面实验语音学界正在不断进步。在谈到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目的时她指出,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目的与语言学理论研究一致,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如何认识语言结构和如何认识语言演变。研究过程方面,她强调,我们所记录的语料和测量得到的参数都只是研究材料。然而,如何用这些材料来探索语言的奥妙,靠的却是个人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她建议参会的年轻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深入学习理论,放宽眼界,认识到学科的优势,不仅会做实验,也要会分析语言现象,会探索理论问题,为蒙古语族语言的研究,甚至为语言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