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

【摘要】黄成龙:中国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类型

发布时间:2023-12-04 作者:黄成龙 分类:学术交流

词汇借用是人类语言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动词借用比名词借用要难,在借用动词过程中不同语言借用方式有所差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密切接触,几乎每种少数民族语言或多或少借用汉语动词。本文重点讨论和分析汉语动词借入少数民族语言过程中借用的手段和类型。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主要采用直接借用、添加动词化词缀、添加轻动词、结构调试等几种借用类型:


1.直接借用

汉语动词不加任何辅助成分直接借入到少数民族语言,我们称之为直接借用或者复制(direct adoption or copy),这种借用手段在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中最常见,包括侗台语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南亚语系语言、南岛语语系语言和藏缅语族彝语支、缅语支等语言。借入(目标)语言的形态句法类型与汉语的形态句法类型比较一致时,如侗台语族和苗瑶语族、南亚语系与汉语类似都是分析性语言,都是SVO型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手段单一,只使用直接借用手段。藏缅语中的彝语支、缅语支和景颇语支的景颇语分析性也较强,如果只借入单纯的汉语动词,一般采用直接借用;如果借入汉语的“动宾短语”,则根据目标语的语序对其结构调适为宾动结构,如载瓦语(徐悉艰、徐桂珍,1984: 170-171):


2.添加动词化词缀

汉语动词借入到一些民族语言,需要通过本民族语的一些形态句法手段,如添加词缀、添加助词等动词化(verbalizer)手段,使之具有动词的功能,这种手段称之为间接借用(indirect adoption)或者调适(accommodation)。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语、土族语、保安语、东部裕固语,突厥语族的哈萨克语、西部裕固语、图瓦语,满通古斯语族的满语、锡伯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和赫哲语等12种阿尔泰语系语言在借用汉语动词时,在原汉语动词后加本民族语的动词化词缀,如表1:


表1 添加动词化词缀


3.添加轻动词

汉语动词借入到少数民族语言时,有些藏缅语族语言、朝鲜语和塔吉克语把汉语动词当作名词,在原汉语动词后加本民族语表“做”义、“打、放”义、“放置”义等动词,有的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做(do)”迂说式(periphrastic)(Jäger 2004),我们称之为添加轻动词(light verb)手段。在汉语原动词后加轻动词的语言,主要是藏缅语族藏语支的门巴语,羌语支的嘉绒语、拉坞戎语和贵琼语,景颇语支的独龙语,还有阿尔泰语系的朝鲜语以及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如表2:


表2 添加轻动词


4.两种间接手段(词缀和轻动词)

汉语动词借入到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后,根据单、双音节不同采用不同的借用手段,主要分布在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东乡语和康家语,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和撒拉语,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等5种语言:



5.结构调适

阿尔泰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藏语支和景颇语支某些语言与汉语的形态句法类型差异较大,语序也与汉语不同,所以都不采用直接借用,而是采用间接借用(添加目标语的词缀或加轻动词)和结构调适,把汉语动词的“动宾结构”调适为目标语的“宾动结构”,然后,加目标语的动词形态标记。

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主要采用直接借用、添加动词化词缀、加轻动词以及结构调试等四种手段。直接借用在中国境内民族语言中最为常见,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的侗台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语言、中国台湾南岛语族以及绝大多数藏缅语族语言。添加动词化词缀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阿尔泰语系语言中。添加轻动词手段主要分布在汉藏语系的门巴语、嘉戎语、拉坞戎语、独龙语等少数藏缅语,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朝鲜语和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同时采用添加动词化词缀和轻动词手段主要分布在北方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康家语和东乡语,突厥语族的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尽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借入汉语动词采用不同的借用手段,但借入的汉语动词在目标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大多填补一个空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借用汉语动词的手段受语言亲属关系、区域性、音节结构、句法结构类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蒋宏军 2010 《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新疆大学学报》第2期。

季永海 1985 《论满语中的汉语借词》,《满语研究》第1期。

李得春 1986 《关于朝鲜语里的汉语借词》,《延边大学学报》第2期。

敏春芳 2012 《东乡语汉语借词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5辑。

沙加尔 徐世璇 2002 《哈尼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层次》,《中国语文》第1期。

石 林  1994 《侗语中汉语新借词的读音》,《民族语文》第5期。

徐世璇 2007 《从南部土家语的特殊构词看语言接触的深层影响》,《东方语言学》第1期。

徐世璇 2014 《南部土家语中汉语借词的特点》,《百色学院学报》第1期。

徐悉艰 徐桂珍  1984 《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民族出版社。

严木初 2013 《论嘉戎语中的汉语借词》,《阿坝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玉 珍  1996 《藏语安多方言同仁话中的汉语借词》,《中国藏学》第1期。

曾晓渝 2003 《论水语里的近、现代汉语借词》,《语言研究》第2期。

郑贻青 1995 《回辉话中的汉语借词及汉字读音》,《民族语文》第5期。

张建民 2011 《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中国藏学》第2期。

Haugen, Einar 1950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 Language 26: 210–231.

Haspelmath, Martin 2008  Loanword typology: Steps toward a systematic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lexical borrowability. In Thomas Stolz, Dik Bakker and Rosa S. Palomo, (eds.),Aspects of Language Contact: New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with Special Focus on Romancisation Processes,43–62.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Haspelmath, Martin and Uri Tadmor (eds.) 2009 Loanword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A Comparative Handbook.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Heath, Jeffrey 1984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3: 367–384.

Heine, Bernd and Kuteva, Tania 2005 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äger, Andreas 2007  Grammaticalization paths of periphrastic 'do'- construction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5582673_Grammaticalization_paths_of_periphrastic_%27do%27-_constructions.

Jespersen, Otto 1954 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London: Allen & Unwin.

Matras, Yaron and Sakel, Jeanette (eds.) 2008  Grammatical Borrowing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Wichmann, Soren and Jan Wohlgemuth 2008  Loan verbs in a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omas Stolz, Dik Bakker and RosaS.Palomo (eds.),Aspects of Language Contact:New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 with SpecialFocus on Romanisation Processes,89–122.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Wohlgemuth, Jan 2009  A Typology of Verbal Borrowing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黄成龙,男,羌族,香港城市大学哲学(语言学)博士,台湾“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编辑部主任、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民族语言形态句法类型学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工程重点项目“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调查研究”首席研究员。


研究兴趣:语言类型学、功能语法、认知语义学、语言人类学、纪录语言学。


学术成果:著作共9部,其中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和合作撰写学术著作8部;在中国大陆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共计90余篇,在国外及港台发表的学术论文12篇(SSCI与A&HCI有4篇)。


版权所有©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