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举办“融媒体背景下国家通用盲文全息电子词库建设研讨会”,副院长徐娟主持会议。该院资源中心首席专家钟经华作“国家通用盲文全息盲文词库建设构想”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王向东作“国家通用盲文全息电子词库智能查询技术及系统”的报告;中国社科院王迎春作“面向听觉无障碍的词典编纂特色”报告;中国盲文图书馆朴栋淑作“中国盲文图书馆词典类纸质盲文图书馆藏情况”的报告;潍坊科技学院赵晓庆作“听觉无障碍词典编纂实验”的报告;叶昌元应钟经华教授之邀,在会上作了“面向盲文使用者的汉字字形解析”的报告。
研讨会上,大家还听取了盲文教育工作者、盲文编辑、相关软件开发者等的发言。综合大家的报告和发言,盲文电子词库的建成将无疑是盲人的福音——它便于携带、容量几乎无限、便于盲人操作。而传统的纸质词典,因纸张和盲文印刷的要求、触觉敏感性的限制等,无比厚重,而且不便于关联词等的查阅。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书记、副院长张悦歆从盲文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到盲文教学中的困惑。她举例:教授“熬”字时,跟学生说,它是“敖”字加“四点”,学生很茫然,因为盲文本身全是点;教授“阿”字,跟学生说,左边是“阜”,右边是“可”,以“可”表音,学生很难理解kě与ā之间读音的关联。
听到这些,叶昌元会后跟钟教授及与会的其他几位同仁说:盲文教学中的有些困惑,问题不在于盲文,而在于我们汉字基础教育的欠缺。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义正辞严地说:熬字下部的灬,就是“火”。当然会有人抬杠:燕、馬、魚字里的“灬”,跟火有什么关系呢?应该跟学生说清楚,这三个字都是整体象形,将它们肢解开来,就毫无意义。
至于kě与ā之间读音的关系,是明眼儿童同样会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不能因为复杂而绕开它。
而把左阝解释为“阜”,这是中了《说文解字》的毒,快2000年了,而未消除。阜是山,而不少从左阝的字的确都与山势有关。殊不知,它也与低洼有关,如:隍,是护城河;阬,就是坑;隰,指低湿的地方;阱,是陷坑。同时,陟,指上山;降,指下行。阶、陛、阼、除、陔,均指台阶。实际上,阝的象形就是阶梯——早期字形呈锯齿型,含梯子的字,既可以向上走,也可以向下走,又指阶梯本身。所有的字都迎刃而解。

左阝的早期写法。以其一竖为轴,旋转180度,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写法。
吾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