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昌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专家学者共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大计,共谋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之路。
本次研讨会意在畅谈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思路,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会上,20余位专家作了发言,大家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学科发展前景、专业改造与升级、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模式及教育出路等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路,达成诸多共识。

会议现场
西昌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曲木伍各教授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罗庆春教授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西昌学院彝族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阿牛木支教授主持。

曲木伍各教授致辞

罗庆春教授致辞
西藏大学文学院邓戈教授从西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的学科背景、近几年的学科建设情况、对本学科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汇报。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刘晨红教授介绍了北方民族大学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指出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策略。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院长吴英喆教授介绍了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依托“新文科”教改项目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
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副院长多杰扎西副教授介绍了阿坝师范学院藏汉双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建设规划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呼伦贝尔学院蒙古学学院院长白秀峰教授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专业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面临的问题、今后的发展规划四个方面介绍了呼伦贝尔学院蒙古学学院蒙古语言学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相关问题。
四川民族学院藏学学院院长冲尼绕吉教授介绍了四川民族学院藏学院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学院目前的师资、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阿牛木支教授就以西昌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为主题,对彝语言文化学院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式、特色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的报告从新文科的内涵、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目标、高校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目标、强化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对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中南民族大学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主任杨彬教授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领,加强学科的共同体意识。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马慧茹副教授介绍了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展美育的情况,分享美育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大学美育教学的重视。
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杰觉伊泓副教授结合彝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为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从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彝语文学科建设进行新思考。新教学模式的思考对彝语文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先巴教授从“新文科”的视角,总结了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藏语言文学专业“单一性”形成原因及其改进方法。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邰银枝教授介绍了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 专业建设历程,以及专业建设面临的困难,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楚雄师范学院研究员杨甫旺从楚雄师范学院开班“专业+彝语班”实践经历,得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他指出课程改革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采用统编教材授课,教学模式应符合学生实践要求,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教学目的,课程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那荷雅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内蒙古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历程,并指出根据国家、地区、学科发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不同要求制定了不同方案,更新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地班、文理综合班、基里尔文班国通语考生班等4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制定了 4 种课程建设方案。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副书记肖雪教授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守正创新,提出新文科的“新”应在传统文科基础上努力做到守正创新,从方法论角度看,“新文科”建设并非仅仅是“新本科”建设,而应是内涵丰富的“新学科”或者“超学科”建设。
民族出版社编审罗焰提出现、当代民族语言文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确立了应有的民族风格和中华气派:“民族风格”是中国各民族不同的风格汇集而成的中华文学的民族风格,“中华气派”则是中国各民族多种文学风格构成的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罗庆春教授指出审时度势,全面、稳步推进国际化教育进程将成为未来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背景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培养“兼通民汉,学贯中西”的高层次人才必然成为我国当代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国家使命”和“未来工程”。
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钱文霞副教授探讨了新文科视域下民族院校《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创新及育人路径,提出既需要注重对民间文学自身的学理探讨,也需要在《民间文学》课程教授中关注时代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向,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水平文科学生,促进《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青海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孟克代力格日副教授以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为题,探讨了课堂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践等层面的改革思路。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敖敏副教授以《计算语言学》课程为例,以新文科特色鲜明的“语音智能评测系统搭建”知识点为基础,对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班和纹理综合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和讲授型教学模式之后的教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掌握应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时的积极作用。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取比尔莲讲师提出新文科背景下《汉彝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教学理念上重视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及考核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实现课程在人才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方面的提升。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叶江玲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彝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及西昌学院教学相关文件和彝语言文化学院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结合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思想铸魂,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结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现代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注重课程思政以及课程建设、构建融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课程知识图谱等方面提出的思路和举措,对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特色优质课程,带动学科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会人员合影